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师者楷模】法学院教师罗亚海: 研桑心计 春风化雨 坚守师道初心育桃李

发布时间:2022-09-02作者:来源:新闻网供稿审核:浏览次数:1230

罗亚海,法学院教师。他是山东省“首批全省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山东省高校“青创计划”团队负责人他是一名有着20年执业经历的法律践行者,更是一具有17年教龄的老教师在诸多的经历中,他更在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什么实质性的工作,为国家法治事业发展培养了什么样的法治人才他是学生眼中严厉的老师,也是他们心中风趣幽默的益友,让学生在严肃的生涯中充满对法学课堂的活泼张力是他对教学最大的追求。

研桑心计,用“五要素思维法”贯通法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罗亚海作为法学老师,先后为学生讲授《法理学》《经济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和《法学方法论》,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坚持利用自己20年的执业经验,将实践案例有效融入到理论教学中,让抽象的法学理论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始终坚信思维是一切的基础,法学教学既是理论的传授,更是法学方法的引导,因此在《法理学》《法学方法论》等课程的授课中,始终坚持给学生讲授 “五要素思维法”,指导学生使用概念、价值判断、权利义务、责任分配和救济途径五要素思索社会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引导学生实现从“部门法学”到“领域法学”的理念转变。“五要素思维法”关联起来的法学理论和实践,在教学中不再是两张皮两座山,理论有了实践的基础,实践有了理论的根源,这不仅有效地增进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也让学生有了分析现实案例的思路和方法,法学理论的课堂从此有了更为活跃的氛围,学生有了更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他拓宽教学视野,不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教授,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转变,也因此在学校评教过程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良工心苦,始终坚持用科研反哺教学增进育人效果

罗亚海重视科研工作对教学的反哺,携课题入课堂。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团队项目、省规划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等20余项,先后获得省法学优秀成果奖6次,入库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获得山东省首批“法学法律研究领军人物”称号,并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山东省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山东省农事法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罗亚海老师将科研优势和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将法学理论最前沿的问题及时带入课堂,传授给学生。

不会教书的老师不是老师,不做科研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科研对教学反哺的意义不言而喻。在教学中,始终将个人的科研成果积极的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将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以及山东省高校“青创计划”团队课题的研究成果及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法理学》教学中开设“科技治理”专题,侧重于人工智能法律前沿问题的讲授,将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变成法学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效带动了学生对前沿问题探索的好奇心,让教材落后于法学研究的现状得到有效改变。通过以研促教,指导的学生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优秀论文。

亦师亦友,亦父亦兄,坚持师道育人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罗亚海在教书之余,更注重育人,用丰富的知识去开启学生的智慧,用优秀的人格去熏陶学生的品德是一名人民教师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罗亚海积极关注班级的学风建设及学生的学习状况,经常学生交流,与学生做朋友。在罗老师的教学班上,曾经有一个准备退学的学生,师生结缘于一次《中国法制史》的讲座中,罗老师在了解了学生的情况后,深刻明白这时候需要给他当头一棍,便要求其回去阅读洛克的《政府论》,并在一周之内写出一万字的读书笔记学生不仅做到了还对老师的严厉要求感恩于心。三年的师生相处,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该生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在大四不仅一次性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还成功考上了知名院校的研究生。研究生期间,该学生参加了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以项目为依托发表了高水平论文两篇。三年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成功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苦心孤诣,实现理论教学和课程思政两相长

课堂思政不是说教,而是真正的以理服人。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法学课堂教学要实现“1+10+N”课程设置模式,第一个“1”就是要在法学教学中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罗亚海在接到开课任务,《概论》的教材尚未出版,罗老师便带着三名老师自己做课件,充分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学的重要论述,一句一句的分析和讨论,并用法学基础理论进行阐释最终做到在教材到位前先行开课。开课容易,树课难在《概论》的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充分认“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术魅力实现法学理论传授和课堂思政的双重目标是最大的挑战罗老师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查阅各种理论,并用实例对理论进行解读,真正做到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思想有效地融合到法学理论中,理论变成了真理论,课堂思政变成了真思政,学生没有了课堂说教的痛苦,充分认知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守正和创新,也明白了总书记的论述为什么被称之为“法治思想”坚定了学生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和信心,明白了法治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学习的动力,明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润物无声,以服务社会促进法学教育的发展

法学的人才培养不是关起门教学来就可以实现的事情,“酒香也怕巷子深”,积极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寻求实用之用、科学之学和发展之学,通过不断扩大法学专业及法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生寻找就业出路近几年,罗亚海先后主持举办各种培训班10余场次,参训人员近千人,这中间有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也有企业家,还有法官和检察官先后为临沂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临沂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临沂市国家安全局、罗庄区人大和费县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多个部门和单位讲授宪法修正案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市工商联组织的企业家培训讲授“法治经济建设背景下的企业家的法治思维”通过“走出去”宣传了学校,为实现“城校融合”贡献自己的力量

研桑心计春风化雨。罗亚海一直坚守师道初心,在培养具有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的路上,奋力前行,努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奋勇争当“四有好老师”,努力担当好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时代重任,不遗余力、满腔热情地奉献教育事业,在平凡的教书育人岗位上作出临大人的新业绩、新贡献

编辑:凌春华  责任编辑:房霞  审核:谢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