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新闻

【最美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玲: 守正创新为首要 立德树人为根本

发布时间:2022-08-26作者:来源:新闻网供稿审核:浏览次数:1347

张玲,马克思主义学教师。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尺讲台,热血丹心,立德树人,24载坚守,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努力进取,努力争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用爱心点燃生命,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身和学生的自觉追求。

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实效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张玲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老师的殷切期望,她不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老师责任心有多大,人生舞台就有多大”。她深知教育理念极为重要,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所以她践行“啐啄同时”的教育理念。她认为,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入,也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接受,而是要有良好的沟通、心灵的碰撞、情感的链接,只有彼此接纳,心灵相通,同时发力,才会有真正的“教”和“育”。

张玲老师一边教学,一边交心。她将“啐啄同时”的教育理念、OBE教育理念、STEAM教育理念等,加以综合利用来指导教学,根据青年大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根据专业的不同,对学生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她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尊重规律,深知青年大学生处于拔节育穗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调整、整合、形成时期,也处于人格的继续完善、构建时期。他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也缺乏一定社会的经验和辨识力。为此她关心学生的实际问题,对于学生的每一件事情,根据现有的条件和能力,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帮助他们比较圆满解决问题。她通过多种渠道沟通、交流,除了在课堂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之外,课外可以更多地借助多种网络平台或者其他形式进行互动,分享和探讨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生活话题、情感话题等。她利用朋友圈和学生互动,约学生校园散步,交流思想。她知道去走进学生的过程,也是交心的过程,学生对于教师的尊敬多是来自于喜爱和崇拜,分享的过程既是引领,也是传递正能量,在共同进步的过程中亦师亦友。

张玲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主任,带领老师们,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概论课被评为山东省思政课首批“金课”。在金课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线上、线下课程建设,全面引领学生学习;出版教学案例集,丰富教学资源。她带领老师们,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探索实施“双贯通、三结合”教学改革,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红色基因传承”贯通教学全过程,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线下”三结合,增强教学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实效。她的教学评价名列前茅,多次排名马院第一名,被评为优秀等次。

张玲以全部身心投入教学,赢得了师生高度认可,也迎来了她教学生活的大丰收。她获得2013年临沂大学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青年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获第六届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第三届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课比赛获得二等、获山东省首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首届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2022年,她把冬奥精神融入思政课,激发同学们为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更加坚定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教育新闻网以“临沂大学;上好冬奥思政课”为题,对此进行了报道宣传,引起了广泛的热烈反响。

关爱关注学生,成为良师益友,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张玲要求自己做到永怀一颗仁爱之心,要看到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作为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年要给几百名到上千名学生上课,手机微课的互动,课下随时的交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让她有了本领恐慌。为了更好地走近学生,她自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考取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咨询师证书,全国工商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师证书,还参加了多次心理学培训课程。她的成长和进步,让她更好的走进了学生,和学生有了心与心的链接。她对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都高度关注,并及时予以回复。她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的情况,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探讨,并给予反馈和帮助,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良师益友。下课后,她常在教室很长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和困惑,有的是同学之间的矛盾问题,有的是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问题,有的是学业中的选择方向问题等,她和学生一起认真探讨,寻找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当她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在每周三的上午就和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探讨和交流,凝心聚力,共同努力,为同学们提供最好的方案和服务。在她的带动下,概论教研室的每一位教师都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成为了学生的良师益友。

针对不同的学院,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对于音乐系的同学,针对他们历史、政治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对于基础理论知识,反复讲授,巩固加深,也经常和辅导员宋丽群老师进行交流,更好的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特长、优势,因势利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对思政本专业的学生,张玲老师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她指导的每一位学生,和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她的帮助下,学生张耀获得了第六届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现在已经是临沂六中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在她的引导下,学生郑燕从大一开始就树立了考取研究生的目标,经过四年的努力,考取了华中师范大学的思政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卢昭毅,陕西西安人,大一入学后,由于远离自己的家乡,倍感孤独,不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她每天一个电话,每周见面,询问学生的心情怎样、生活怎样,和同学关系是否好转等,也经常和辅导员交流。她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在学生的心里播下一粒阳光的种子,在她的陪伴、关爱、引导下,学生慢慢恢复了身心的健康,有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现在的卢昭毅,开朗,阳光,积极向上,努力奋进,也喜欢上了心理学,在不断学习,继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理论联系实际,服务奉献社会,爱党爱国爱人民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张玲自觉躬身实践,知行合一,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社会大课堂,走到人民群众中,在为人民服务中心,充分展现自己的抱负和激情,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张玲自己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加临沂齐鲁园广场七楼的婚姻调解中心的活动,参与临沂市社会工作脱贫示范项目,参与社区劳动实践。在婚姻调解中,几乎每周都会成功的调解两对夫妻,让他们彼此看到相处的模式,有意识的进行自身的调节,促进夫妻关系和谐。在临沂市社会脱贫工作中,负责联络李寿杰,两年多的时间,二十多次的走访和帮助,孩子成功考入临沂职业技术学校。在临沂大学社区,她积极参加各方面的调研和实践劳动。

张玲带领学生,走进乡村社区,了解社情民意,关注家乡发展,关注民情民意,关注国家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指导学生写出考察报告,积极参加学校、山东省的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其中卢昭毅的社会实践课题获得临沂大学立项。在疫情期间,她联系好几个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抗疫,成为了志愿者。有些学生不分昼夜的利用自己熟练的电脑技术,为家乡整理人员名单,及时排查疏漏管理人员;有些学生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几个小时不吃不喝,引导人民有序进行核酸检测;有些学生为社区消毒、站岗、分发物品、宣传抗疫措施等。

她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努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努力成为“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的新时代思政课最美教师。

责任编辑:房霞  审核:谢成才